尚法而无法,下修而好作,上则取听于上,下则取从于俗,终日言成文典,反紃察之,则倜然无所归宿,不可以经国定分;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:是慎到、田骈也。

【原文】
 
尚法而无法,下①修而好作,上则取听于上,下则取从于俗,终日言成文典,反紃②察之,则倜然③无所归宿,不可以经国定分;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:是慎到④、田骈⑤也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下:轻视。
 
② 紃:通“巡”。
 
③ 倜然:不切实际。
 
④ 慎到:战国时赵国人,主张顺势而治。
 
⑤ 田骈:战国时齐国人,主张和慎到接近。
 
【翻译】
 
崇尚法治而没有真正的法制,轻视修养而喜欢自己造作,对上位的人,就选取听从他的话,对下面的人,就选取跟从世俗,终日在讨论如何做成仪文法典,且常常巡察。这就是不切实际而没有归宿,不可以用来治理国家,确定名分。但他们所持的见解有理由,他们的言论合理,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群众。他们就是慎到、田骈。
 
【解读】
 
田骈、慎到主张人化同于无知的事物,与物宛转,任顺物势,舍弃是非,无所选取,跟随物势而转动,自己就没有责任过失,不受罪责。荀子当然反对。但人其实很多时候会想化同无知之物,要求自己无知。人会用智能知识来辨别是非,分辨对错、利害,人要做决定便一定会疲累。因为决定总是会对会错,人要承担决定的后果,而结果又往往是人承担不起的,长久一定会觉疲累和失去自信。这时人会厌弃做利害是非的分辨,自甘同化为无知的事物,由此而去除了疲累和失去自信的毛病,也可算是大有所获。好像一个人有绝症,已不能痊愈,或痛苦至不能忍受,宁愿死,同化为无知的泥土。能够去除疾病或痛苦,即使没有其他好处,人也愿意去做。这时,人的最大愿望可能就是无知而任顺物势。对一个疲累的人而言,这也是一个最高理想,是不容易达到的一个理想。所以田骈、慎到的主张并非无理,只是未能符合荀子正面积极建立多元人文世界理想的要求而已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