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。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,包括:天与人的关系、性善与性恶的关系、心与道的关系、知与行的关系、圣王之道、为学之道、政制之道、富国之道、君臣之道、强国之道、礼乐之道。
事圣君者,有听从无谏争;事中君者,有谏争无谄谀;事暴君者,有补削无挢拂。迫胁于乱时,穷居于暴国,而无所避之,则崇其美,扬其善,违其恶,隐其败,言其所长,不称其所短,以为成俗。诗曰:“国有大命,不可以告人,妨其躬身。”此之谓也。
【原文】
 
事圣君者,有听从无谏争;事中君者,有谏争无谄谀;事暴君者,有补削①无挢拂。迫胁于乱时,穷居于暴国,而无所避之,则崇其美,扬其善,违②其恶,隐其败,言其所长,不称其所短,以为成俗。诗曰:“国有大命,不可以告人,妨其躬身。”此之谓也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削:除去。
 
② 违:通“讳”,避忌,避开不说。
 
【翻译】
 
侍奉圣贤君主的人,有听从而没有谏诤;侍奉中等君主的人,有谏诤而没有谄媚阿谀;侍奉暴君的人,有补救和去除过失,而没有强行矫正匡正。被逼迫威胁于乱世时代,穷困地居于暴乱国家之中,不能逃避时,就会推崇君主的美德,赞扬君主的善良,避开不说君主的罪恶,隐瞒君主的失败,只说君主的长处,不说他的短处,以成就人民的好风俗。《诗经》说:“国家有重大命令,不可以告诉别人,恐怕会妨碍人民自身实践。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 
【解读】
 
荀子说事圣君、中君、暴君之道。听从君主,是以圣贤君主为前提。在不得已时,仍然是为国家人民着想,尽量令君主的短处不影响人民。具体的做法可能有所争论,但明显目的都是为国家人民,而不是君主自己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中信国学大典·荀子 作者:饶宗颐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