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。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,包括:天与人的关系、性善与性恶的关系、心与道的关系、知与行的关系、圣王之道、为学之道、政制之道、富国之道、君臣之道、强国之道、礼乐之道。
丧礼之凡,变而饰,动而远,久而平。故死之为道也,不饰则恶,恶则不哀;尔则玩,玩则厌,厌则忘,忘则不敬。一朝而丧其严亲,而所以送葬之者,不哀不敬,则嫌于禽兽矣,君子耻之。故变而饰,所以灭恶也;动而远,所以遂敬也;久而平,所以优生也。
【原文】
 
丧礼之凡①,变②而饰,动而远,久而平。故死之为道也,不饰则恶,恶则不哀;尔则玩③,玩则厌,厌则忘,忘则不敬。一朝而丧其严亲,而所以送葬之者,不哀不敬,则嫌④于禽兽矣,君子耻之。故变而饰,所以灭恶也;动而远,所以遂敬也;久而平,所以优⑤生也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凡:大旨,纲要。
 
② 变:指死亡。
 
③ 尔:通“迩”,近。玩:戏弄,轻忽。
 
④ 嫌:近似。
 
⑤ 优:协调。
 
【翻译】
 
丧礼的纲要:死后要装饰,丧葬礼仪要是渐渐远去的,长久日子后,生者要回复平常生活。对待死亡之道,不装饰就令人厌恶,厌恶就不会哀伤,丧葬礼仪与生者太接近,就令人轻忽,轻忽就会令人厌恶,厌恶就会忘记,忘记就会不敬。如果有一日尊敬的父母死去,而来送葬的人不哀伤,不恭敬,就近似禽兽了。君子以此为羞耻。所以死后要装饰,是要消除厌恶。丧葬礼仪要渐渐远去,是要成就恭敬。长久要回复平常生活,是要协调在生的人。
 
【解读】
 
丧礼之所以一定要有装饰,有仪式,有长久时间,是因为要避免生者厌恶死者而不悲哀,避免忘记死者而有不敬,所以才会有丧礼的这些礼仪。礼仪原本都是有意义的,久了就忘记,荀子重新指出丧礼礼仪的原来意义。怎样的礼仪才最适合那个时代,是可以讨论的,但由此可见礼是文化的表现,有培养人德性的作用,而不是没有意义的空架子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中信国学大典·荀子 作者:饶宗颐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