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。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,包括:天与人的关系、性善与性恶的关系、心与道的关系、知与行的关系、圣王之道、为学之道、政制之道、富国之道、君臣之道、强国之道、礼乐之道。
凡人之欲为善者,为性恶也。夫薄愿厚,恶愿美,狭愿广,贫愿富,贱愿贵,苟无之中者,必求于外。故富而不愿财,贵而不愿势,苟有之中者,必不及于外。用此观之,人之欲为善者,为性恶也。今人之性,固无礼义,故强学而求有之也;性不知礼义,故思虑而求知之也。然则性而已,则人无礼义,不知礼义。人无礼义则乱,不知礼义则悖。然则性而已,则悖乱在己。用此观之,人之性恶明矣,其善者伪也。
【原文】
 
凡人之欲为善者,为性恶也。夫薄愿①厚,恶愿美,狭愿广,贫愿富,贱愿贵,苟无之中②者,必求于外。故富而不愿财,贵而不愿势③,苟有之中者,必不及于外。用此观之,人之欲为善者,为性恶也。今人之性,固无礼义,故强学而求有之也;性不知礼义,故思虑而求知之也。然则性而已,则人无礼义,不知礼义。人无礼义则乱,不知礼义则悖。然则性而已,则悖乱在己。用此观之,人之性恶明矣,其善者伪也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愿:向往。
 
② 无之中:中,指人本身。人本身没有。
 
③ 势:权势。
 
【翻译】
 
一切想成为善的人,都是因为人性恶。因为微薄的向往丰厚的,丑陋的向往美丽的,狭窄的向往广阔的,贫穷的向往富有的,贫贱的向往尊贵的。如果人自己本身没有的,就一定要在外面寻求。所以富有的人不向往财富,尊贵的人不向往权势,如果人本身就有,一定不会在外面寻求。由此看来,人之所以想成为善的人,是因为人性恶了。现在的人性,本来没有礼义,所以努力学习而要求能够有礼义。人性本来不知道礼义,所以加以思虑学习,而要求知道礼义。这样,由人天生来说,人没有礼义,不知道礼义。人如果没有礼义就会乱,不知道礼义就会违背礼义。这样,由人天性来说,悖乱是在于自己本身。由此看来,人的性是恶的,就很明显了,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。
 
【解读】
 
这段文字直接就人想成为善,而证明人性恶,最有推理趣味,但问题却最大。荀子说性恶,只相对于性和礼义而言,这个意思也是最明显的。人想成为善,是孟子说性善的说法。孟子说人想成就正义过于生存,是孟子想证明人性善;荀子就说人想成为善,是反证人最初没有善。但这个“没有善”,是不是就是恶呢?这大有问题。只由没有善说,未必就是恶。好像没有正数,未必一定是负数。不富贵的人,未必一定就是贫贱的人。所以没有善不一定就是恶,而没有善而想成为善,这个“想”,根据孟子的说法,不可不说是善的。现在荀子是由人想成为善,来证明性恶,可见荀子只是在人想成为善和现实上没有善,这二者关系中来说恶。即是由想成为善,反照出尚未有善的现实是恶。好像人因为有富贵的观念在意念中,有所羡慕,才自知自己是贫贱的。所以荀子其实也是想人成为善,而不是要证明人性恶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中信国学大典·荀子 作者:饶宗颐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