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。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,包括:天与人的关系、性善与性恶的关系、心与道的关系、知与行的关系、圣王之道、为学之道、政制之道、富国之道、君臣之道、强国之道、礼乐之道。
不为而成,不求而得,夫是之谓天职。如是者,虽深、其人不加虑焉;虽大、不加能焉;虽精、不加察焉,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。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,夫是之谓能参。舍其所以参,而愿其所参,则惑矣。
【原文】
 
不为而成,不求而得,夫是之谓天职。如是者,虽深、其人不加虑焉;虽大、不加能焉;虽精、不加察焉,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。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,人有其治,夫是之谓能参①。舍其所以参,而愿②其所参,则惑矣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参:通“三”,并列之意。
 
② 愿:向往。
 
【翻译】
 
不做人为工夫而成功,不用人追求而得到,这就叫作天的职分。这样的天,虽然很深奥,但人也不必加以思虑,天虽然很大,人不必增加能力,天虽然很精妙,人不必加以考察,这就叫作不和天争职分。天有天的时令,地有地的财富,人有人的治理,这就叫作能够三者并列。舍弃人之所以能够并列的治理万物能力,而想要和人并列的其他事物(如天时地利),就是迷惑了。
 
【解读】
 
荀子着重说,人要面对天而尽人事。人事之所以能够成功,不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原本有的。但也不是说人的地位在天地之上,也不是说人对外在的万物,要求加以控制,人要征服自然,表现出人的力量。荀子说天、地、人,“夫是之谓能参”,是说人事要和天地的事物互相配合,而成为三者并列。人和天地的关系是对等交互关系,互相回应的关系。荀子的天论是说天人的分别。荀子论礼,也有说到天地是礼的三个本源之一,所以有天地之礼。对天地之礼也是人文世界中应该有的事情,而不是人一定要向天祈求,虽然天人有分别,但不表示人地位低于天。
 
现代西方文化是由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而来,中世纪时上帝在一切人和自然之上。现代人则相反,科学和工业急速发展,人认为自己了解自然,可以根据自然定律,预测自然,控制自然,最后要征服自然,人在自然和天之上,人不需要上帝。现代人普遍以这种态度对待自然,荀子明显不是主张这种态度,而是说天人并列的平等关系和互相回应关系,最终能做到天人和谐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中信国学大典·荀子 作者:饶宗颐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