荀子

《荀子》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。荀子成就人文统类之道,包括:天与人的关系、性善与性恶的关系、心与道的关系、知与行的关系、圣王之道、为学之道、政制之道、富国之道、君臣之道、强国之道、礼乐之道。
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,犹然而材剧志大,闻见杂博。案往旧造说,谓之五行,甚僻违而无类,幽隐而无说,闭约而无解。案饰其辞,而祗敬之,曰:此真先君子之言也。子思唱之,孟轲和之。世俗之沟犹瞀儒、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,遂受而传之,以为仲尼、子弓为兹厚于后世:是则子思、孟轲之罪也。
【原文】
 
略①法先王而不知其统,犹然而②材剧志大,闻见杂博。案往旧造说,谓之五行③,甚僻违而无类,幽隐而无说,闭约而无解。案④饰其辞,而祗⑤敬之,曰:此真先君子之言也。子思⑥唱⑦之,孟轲⑧和之。世俗之沟犹瞀⑨儒、嚾嚾⑩然不知其所非也,遂受而传之,以为仲尼、子弓⑪为兹厚于后世:是则子思、孟轲之罪也。 
 
【注释】
 
① 略:大致。
 
② 犹然而:另作“然而犹”。
 
③ 五行:即五常,仁义礼智信。
 
④ 案:语助词。
 
⑤ 祗(zhī):敬。
 
⑥ 子思:战国时鲁国人,孔伋,孔子孙。
 
⑦ 唱:通“倡”。
 
⑧ 孟轲:即孟子,战国时邹国人,儒家代表人物,被尊为亚圣。
 
⑨ 沟犹瞀(mào):犹,语助词。沟瞀,愚昧无知。
 
⑩ 嚾(huān)嚾:喧闹。
 
⑪ 子弓:即仲弓,孔子弟子。
 
【翻译】
 
大致效法先圣王,而不知先圣王的纲纪,还以为自己才多志大,见闻博杂。根据以往旧学说而造出新学说,叫作五行,乖僻违背而不合乎伦类,道理幽深隐微而没有解说,义理隐闭简约而没有解释,文饰他们的学说,恭敬地说:这真是先祖先师的说法。子思提倡,孟轲和应,世俗愚昧无知的儒家之徒,喧喧闹闹不知他们的错误。于是接受而传授这学说,以为是孔子、子弓推崇于后世的。这就是子思、孟轲的罪过。
 
【解读】
 
同是儒家之徒,为何荀子认为孟子的学说错误,有罪过呢?这就是因为不合乎荀子心目中的圣王之道、建立天下统类的精神。孟子说兴起人心志之道,注重人禽之辨,由人主观心性来说,但并没有就人在自然天地万物之上,由客观意义来说。荀子的礼义之道,就是人文世界形成之道。人在自然世界之上,建立起一个人文世界。荀子认为圣贤之道,不只是说人如何兴起自己的心志,更要说人和各种类自然物的关系、人和人的关系。这才是真正尽人伦、尽礼制的圣王之道,才真正是继承孔子开出的多元人文世界之道。因为由荀子来看,孟子除了性善论和他相反外,孟子虽根据孔子而说,但只注重说自己的心,只是幽深隐微简约的义理,不是真正孔子之道,所以说孟子错误。其实一从主观心志说,一从客观人文世界说,正好互相补充,而不是真正互相对立。
 
元芳,你怎么看?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Copyright © 2017-
参考资料:中信国学大典·荀子 作者:饶宗颐
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原作者的权益,请致邮箱:466698432@qq.com |鄂ICP备13017733号-10
型世言

《型世言》,全称《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》,是明末小说家陆人龙撰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,约刻于崇祯五年(1632)。型者,模也,榜样之谓也,这是一部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