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人之性,饥而欲饱,寒而欲暖,劳而欲休,此人之情性也。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,将有所让也;劳而不敢求息者,将有所代也。夫子之让乎父,弟之让乎兄,子之代乎父,弟之代乎兄,此二行者,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;然而孝子之道,礼义之文理也。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,辞让则悖于情性矣。用此观之,人之性恶明矣,其善者伪也。

【原文】
 
今人之性,饥而欲饱,寒而欲暖,劳而欲休,此人之情性也。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,将有所让也;劳而不敢求息者,将有所代也。夫子之让乎父,弟之让乎兄,子之代乎父,弟之代乎兄,此二行者,皆反于性而悖于情也;然而孝子之道,礼义之文理也。故顺情性则不辞让矣,辞让则悖于情性矣。用此观之,人之性恶明矣,其善者伪也。
 
【翻译】
 
现在人的性,饥饿就想吃饱,寒冷就想温暖,疲劳就想休息,这是人的情性。现在的人饥饿,看见长辈就不敢先吃,就是对长者有所辞让;疲劳而不敢要求休息,就是想为长者代劳。子女让父亲,弟弟让兄长,子女为父亲代劳,弟弟为兄长代劳,这二种德行,都是违反人性而违背性情的。但孝子之道,就是礼义的文理。所以,顺着情性是不会辞让的,而辞让就会违背人的性情。由此看来,人的性是恶的,就很明显了,而善就要人为努力了。
 
【解读】
 
这二段是反驳孟子的说法,认为孟子不知道人性和人为努力的分别。荀子认为人要学习的事是违反人的性,违背人的情,但也因为违反性情才成就人的善。所以这段所说的饥饿想吃饱,疲劳想休息,就本身活动来看,并没有恶的意思,这是很明显的。但人如果顺从这些活动而做,就会和辞让形成一个对反的关系,令辞让消失,这就见到恶了。
 
由这段可见,礼义不只是一个规范人的形式,更要培养人的道德性情。就算是荀子,说性恶、重视礼义,也是想培养出人善的性情,而不是规条、枷锁,用来控制人。现代中国人总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教,是限制人性的枷锁,令人性得不到自由,这就不是礼义传统的原意了。其实儒家传统是要培养出人行善的自由性。如果后来的儒者只说礼教规条,而失去了其中意义,就会成为枷锁了。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